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9|回复: 13

学佛依戒为师应以依法不依人依经典为依据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3-2-6 1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5 编辑

学佛依戒为师应以依法不依人依经典为依据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
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所以在没有佛住世时,戒就是老师,就是修行的准则。佛教的戒律就是一切佛弟子们的法律或者宪法,他必须去遵守。
同时佛也告诉我们修行的总原则,是四依法。佛在《大集经》、《涅槃经》等很多经典上,都讲到了这个修行原则。修行也好,做人做事也好,都不能违背各有的原则,否则就会出问题。
佛告诉我们在他涅槃后,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来修行,就是说,我们学佛要依照佛陀真理的法来行,千万不能去跟从某一个人走,不能搞个人崇拜。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所讲和佛的正法相符合,我们都可以依着做。
但是,不管这个人名气多大,只要他所说的、所做的和佛的正法、戒律不一样,我们就不可以跟着去做。因为人都有自己的知见,佛的法才是真理。
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佛教的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是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遵守的戒律。
佛临终特别交待的修行原则,说明了戒律和四依法的重要性,这是保证我们解脱的重要根本条件,如果我们不能依此学修,成佛就没有保障,三恶道就是我们的后世。
佛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没佛住世的时代,谁是真正的老师,谁是真正的善知识,唯有戒律和四依法才是真正的老师和善知识!
学佛、念佛、修行一定要依据佛在经中的教戒,把佛经当作自己的导师,皈依处,座右铭,起心动念不违背,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四依法修行。无论遇到什么人,只要他讲的内容脱离了佛经,不是依据佛经所说,就决定不是正法!
听经明理有智慧的佛弟子,是决不会听从采纳,上当受骗走错修行的道路,误入歧途的。真正如理如法做到依戒为师依法不依人”,就能开启与自性相应的真实智慧,回归自性。
学佛要想成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否则无论学佛多少年都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今学佛的人也就越来越大量增加,但因宿根不同学习深浅不同,以是个人的认识知见也各存不同。此种情况自古皆有之。
《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中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在《大般涅槃经》中早有交代: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四依四不依是佛法修学的四对准则,依此可以端正学风、明辨邪正。内容是:依法不依人,即依照佛所说法,不为邪师之说所误;依义不依语,即理会真义而不被语言歧义误导;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不可将随机方便说作为普遍或最高的准则;依智不依识,即依离相、无分别的大智慧而修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6 编辑

据经典所依均有息诤办法,所谓「四依法」实是最真实的根据。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佛在《楞严经》中说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就是说在末法时期,不依据佛经不依靠自性说种种法,误导众生,欺骗坑害众生的邪师有很多。
所以,信佛念佛的佛弟子修行人,要想避免被误导坑骗,避免盲修瞎练走错路,保护好自己,就一定要遵守四依法,做到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现在佛教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
学佛应依戒为师,依四依法修行:学佛应该以经典为依据,凡事按经典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
正见对修行很重要。因此,八正道中正见第一,而八正道又称为八圣道,是三乘修行欲证圣果所必须遵循的。
可见,正见是修学三乘佛法、任何宗派与法门都必须第一重视和强调的。如同人要行动,不能片刻离开眼睛,否则就会面临迷惑或者危险,修行人正见不具,也会有误入歧途、蹉跎岁月乃至落入魔道的危险。
如果没有正见而去引导他人修行,那危害就更大。在《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在《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因此,正见能否被广泛树立,是佛法能否传灯续焰的核心,也是关乎个人法身慧命苏醒、茁壮与否的关键。
佛陀讲完《地藏经》后回到人间,教阿难铺尼师毡于娑罗双树间,即将示现涅槃。
阿难禁不住生离死别的哀愁,跑到远处放声大哭!他的堂兄阿那律陀也是佛陀的弟子,知道佛陀将示涅槃,从远方匆匆忙忙地赶回来,还没回到佛陀身边,就看见阿难在远处痛哭。他告诉阿难:你怎么可以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呢?你必须负起责任,传承佛陀的精神、教法于人间;而你还不知道传承的方法,所以要赶紧问佛陀啊!
阿难恍然大悟!即刻问阿那律陀应请示佛陀什么问题?阿那律陀告诉他,有四件事必须请示佛陀:
世尊入灭後,(一)结集经典时,其开头应怎样说才能使人相信是佛说的?(二)以後的修行方法,应依什么而住?(三)我们以後将依什么为师?(四)那些恶性的比丘,我们应如何对待之?佛的回答是: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用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6 编辑

详细释义:
【解释】: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自】:《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示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第二、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即身、受、心、法。
1)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就算洗得多干净,也有汗流出,如果不洗,简直是臭不可闻!身上九孔常流不净:眼屎、耳垢、鼻涕、痰、唾沫、大小便等肮脏流液,时刻无不在流。故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受是领受,无论什么善恶顺逆境界现前,你有所领受,就会动摇你的心。
3)观心无常。我们人的心,有如大海里的水波浪,前念灭,後念生,念念迁流,生生不息,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虚妄的。
4)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
第三、要以戒为师。所有出家人必须依照戒律修行,若不依戒律修行,佛法就会灭亡。若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则可以长久住世。
第四、不与恶性比丘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恶性比丘是不讲道理的,故不和他争辩,让其自生惭愧心,以此影响他反过来遵守规矩,所以这是最好的办法。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浓缩成精华就是戒律”二字。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诸恶莫作),若作恶便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众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
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简单说,”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合起来通用,则是持”——停止和前进。
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误地认为佛教只是消极的防罪止恶,却不了解其众善奉行的积极一面,这样就会失之偏颇,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佛教经典对于戒律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广泛的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具足戒等等。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以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包含了良好行为的基本纲领。五戒是诸佛的根本、其他一切戒律的基础,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7 编辑

由此可知,『戒』是佛教的命脉,是学佛修行的根基。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而戒为基础。修学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发慧。摄心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业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易获定力。因定便能发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下手,从持戒做起。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语译比丘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并爱护戒律。如像黑暗中遇着光明,贫穷人获得财宝。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和我住世一样。”
解释:本经是佛陀对出家弟子的遗嘱。一开始即提出,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罗提木叉”,意为保解脱”。保证持戒人获得解脱。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无明。贫人得宝,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语译:佛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道果。反过来说,在我身边,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解释:澫益大师说:不能持戒,则同室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语译:不能持戒的人,虽同处一室中也像相隔万里;假如能守戒,虽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时代一样。因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时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第子!”
语译: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涅槃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如果不守净戒,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解释:佛弟子与魔眷怎么识别?看他有神通,会讲经说法吗?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国以神异迷惑人的莲生活佛,指出他财和色上过不了关,断言他是魔外。
《华严经》偈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在《涅槃经》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在《正法念处经》也说:持戒清凉触,得报甚清凉,愚人不修行,临终生悔热。”持守戒律,能获清凉,否则,临终难免后悔之火焚心之苦。在《大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品持戒生人天;中品持戒生六欲天;上品持戒践行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使众生破戒者,将其隔绝于地狱思过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7 编辑

即佛在《楞严经》中所讲的: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在《璎珞本业经》也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在《大涅槃经》说: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之本;戒是诸善根之主导者,如彼商主导商人;戒是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
《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导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由此可见持守戒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受三皈依相当于入学注册了学籍,戒”就相当于所要学习全部内容的基础,也就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在《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佛陀在《等持王经》中讲得很清楚[1]:在正法时代,于千百万劫中,以七宝、花盖、花鬘等供品供养诸佛,其功德无量无边;但末法时代,哪怕一天守一分戒律,其功德也远远超过前者。
总而言之,戒是拿来省视自己,是拿来规范自己的。末法时代持戒、护戒、倡戒,佛之弟子人人有责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我们崇拜,甚至迷信权威的品性根深蒂固。
如果映射到学佛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对于师父言听计从,忽视对佛法本身的参学。但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际,为一众弟子留下训诫,那就是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
什么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说这个人名气有多大,因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讲的话是不是佛经祖师的传承,这样叫依法”。
如果他讲的不符合经典,那就不能依从;如果有人即使是个恶人,他说念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为他讲的是佛法。
当初释迦牟尼佛求法就是这样子的,向罗刹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献身让他吃掉。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这个人的名望、学问、资格、地位。
但是,我看现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万个里面难得几个,讲实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为他是我的师父,因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讲的怎么跟大法师讲的不一样?”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讲这句话,是在挑拨人际关系,是不是?我在这里,ⅹⅹ法师在那里,哎,你怎么讲的跟他不一样?”如果我们两个搞得有矛盾,那怪谁?怪你。
他讲的是禅宗,我讲净土宗,当然不一样!佛法八万四千门,释迦牟尼佛讲的这部经和那部经就不一样,哪怎么办?师父,你讲的净土宗,经典依据在哪里?你这么讲有什么根据?”好,那师父就交底出来,哪部经、哪部疏论,释迦牟尼佛怎么讲,祖师怎么讲……如果听过之后,依法不依人”,虽然他没有名气、没有修行、没有道德,但是讲的是经典里无出入等,就要依从。
经籍世界上文字、语言有多少呢。不管多少,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真理本身。真理在文字语言的表达之中。我们的经典,有巴利语、中文、藏文,甚至英文等等。
佛法的真理本义,随着佛弟子的转述转译,越来越词不达意了。因此,不能仅看表面文字语句,要看其本身的真义。否则,真的如文偃祖师之言:三藏十二部,把它拿来当抹布”了。经籍中有言,私自篡改经教,果报在恶道。不可否认的是,在佛法流传过程之中,难免会有不如法的观点混入其中。尽管这样做的人可能是无心之举,但它们仍然会障碍自己学佛办道,所以修习佛学时,一定要明眼辨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8 编辑

佛教告诉我们的就是真理,真理是永远不变的,我们来听佛法,要依照佛法里面所说的,我们作为依靠,而不是依靠一般人、世间的人所说的。一些学者、智者,一些聪明的人所说的话,我们不依靠;甚至一些阿罗汉、菩萨或者鬼神所说的,我们不依靠。我们就是依靠佛所说的法,法就是真理、法就是真实,所谓的法,印度话就是达玛,达玛就是真实,我们依靠真实而不依靠其他的,只有真理才是永远不变,所以佛叫我们依法而不依人。
不依人就是不依其他的人,菩萨、阿罗汉、鬼神、仙人、天仙这些我们通通不依靠,只有依靠佛所说的法才是正确,而不是依其他的人所说的话。
曾经,六祖慧能,因某些原因,携着五祖的衣钵脱离曹溪南华寺,惠明比丘随后追来,慧能看逃也逃不脱,便置衣石上,自己禅坐,并问惠明是为法而来或为衣而来。惠明回答说,尊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为此,慧能便为说法。
过去,舍利弗探病维摩诘,见其无床座,很担忧。维摩诘于病床上问舍利弗,尊者,你为法而来,还是为床座而来?”舍利弗不好意思地说,为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
是啊,我们学佛,是为了得真法味,得真义味,得真智味,得真了义味,不是为了某个人,不是为了某句语,不是为了识,也不是为了不了义。
按照《大涅槃经》的顺序,四依法”具体包括:第一、依法不依人,又作随法不随人,归于法而不取于人;第二、依义不依语,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第三、依智不依识,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谓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第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谓三藏中有了义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华严经》就说,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我们常听说,依法不依人,指的是,依法者依于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现世中若人所说法与佛说经律相契合、不相违背,就应当依止法、受持法。若有人有大名声、大道场,所说法若是非法,则不应信受,当远离。
我们前面讲过四依法,你为什么不依释迦牟尼佛的,去依他的?依法不依人!他怎么样发愿,怎么样说,你要晓得现在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可以说话。
所以,这你就要晓得你依谁?佛陀对于现前社会的事情他很清楚,我们在佛经上能看到,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许多经文都是讲现在这个社会状况。所以我们依靠太重要了!我们是凡夫,没有见性,没有见性就要依靠三宝。
三宝,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佛是第一。佛不在世,佛讲得很清楚,法是第一,法是经典。
公案:撰写《俱舍论》的世亲大师,跟克什米尔的达摩巴吒论师学阿毗达摩()时,发现师父的见解有问题,故在自己撰写的《俱舍论》中,表示了对师父见解的不满,之后在《俱舍论自释》中,也明显地批评过达摩巴吒的观点。
世亲大师讲解《般若经》的时候,抱持唯识宗的观点,但他的一位著名弟子的见解却超过了世亲大师,是以中观观点解释《般若经》的。弟子站在中观的立场去破上师的唯识宗观点,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具体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9 编辑

撰写《集量论》等许多《因明集论》著的陈那大师,是印度非常著名的论师。他依止的第一位上师,秉持犊子部的见解。犊子部虽然也属于佛教,但却是佛教声闻十八部里见解最低劣的,与外道的见解十分相似——承认不可思议的自我存在。陈那大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上师承认不可思议的自我,就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反而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表示对上师观点的不苟同。
他白天打开所有的窗户,四处寻找自我”;晚上也在四周堆上木材点燃火,并脱光衣服坐在中间,然后虚张声势地假装观察自己的身体上有无自我。他的上师闻讯赶来,便问他在干什么,他装模作样地故意回答说:师父呀!我太愚蠢了!根本发现不了您所讲的自我!我想是否被衣服遮盖了,所以脱衣服寻找不可思议的自我。
上师闻言,生气地说:你竟敢讽刺我的见解,不许住在此处!陈那大师只好顶礼而辞。
撰写了《释量论》等七部因明论著的法称大师曾向陈那大师的一位著名门徒学习《集量论》。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对《集量论》的理解相当于他的这位师父;听第二遍的时候,理解程度与陈那大师相仿;听第三遍的时候,便发现师父的观点有误,继而告知师父使师父日渐意识到自己见解的不足,故开明地允许法称论师推翻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撰写《集量论》解释,所以在《释量论》中,可以看到法称论师针对师父观点的辩驳,这些都是依法不依人的生动事例。
令人钦佩的是,这些上师绝大多数是心胸开阔的标准善知识,他们不但没有因为弟子的叛逆而不高兴,反而允许弟子驳斥自己的论典,从而澄清了自己论典中的错误,以免误人子弟。
历史上的众多高僧大德以他们的行为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明确地告诉后人,在佛法见解上,要依法不依人。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这就是跟依法不依人同样的道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强法弱,魔多佛少。魔有能力障碍正法,不能毁灭正法。所以只要你能接受正法,认真修学,外不着相,内不动心,魔对你也无可奈何。
魔喜欢帮助那些迷惑颠倒的人——不能接受正法的人,增长贪瞋痴慢、增长自私自利,帮助他们造作恶业,看到他们堕阿鼻地狱,他很开心。
今天人业障深重,虽然学佛了,还是迷惑颠倒、依人不依法,这就坏了!
一定要记住佛的话,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对经典要深信不疑。
对于舍本逐末,重人轻法,不务实修而妄想外力救济之徒,这首通俗法语,如暮鼓晨钟。惟愿我佛正觉之音,能唤醒苦海梦中人。
修行人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个人成佛;心”迷,这个人可以成为邪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39 编辑

所以必须降伏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举两则公案为佐证:
另一则是,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某地,有毒龙为害。曾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后一位出家人来,劝毒龙离开,毒龙果离去。众人问他有何神通,他说并无神通,平时持戒甚严,对轻戒也不敢违犯。说明严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龙天拥护。所以,毒龙敬畏远离。
一则是,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前往见佛陀。中途缺水干渴难受。忽见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饮用。
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
乙认为目前不饮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二人继续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
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
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无同伴,乙便叙说甲执著,以致死亡不能见佛。佛即告知,甲已证果,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说明戒律是保护法身慧命,不是保护躯壳的。所以,受戒时发誓:宁舍身命,决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丧真逐假。
通过上述两则公案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团的法律,是僧团活动的准则。它使僧团保持六和敬,保持纯正。有纯正的僧团,正法才能长久住世。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防护,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可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
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也就名存实亡。既然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佛弟子就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尤应护持当下之起心动念。
《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
这就是说在此末法时期,修学净土法门容易了脱生死,容易成就,走上一生圆满成佛的菩提大道。释迦牟尼佛说过「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只要你信、愿、行,此生命终时可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超脱轮回。阿弥陀佛!摘自 《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40 编辑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2-6 17: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12-14 19:41 编辑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4-28 01:54 , Processed in 0.0632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