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4|回复: 6

修行人宁肯持戒死 不破戒生 不持戒 有多智 皆为魔事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3-2-27 19: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3-18 21:43 编辑

修行人宁肯持戒死 不破戒生 如不持戒 纵有多智 皆为魔事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佛法修行中,戒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宁可生命不要了,也不能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守护此五戒。宁舍命不犯戒律。
佛的戒律不但戒外形,还包括我们的心地,菩萨戒更严格,起心动念就是罪。中国以菩萨道为主,所以我们修行以起心动念为主,不要说你色身不去造恶,起心动念想造恶就有罪,因为这是生死的念头。所以,怎么样才能离罪呢?就是有犯就忏悔,懂得自性的功夫,懂得随缘。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如《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学佛必须持戒,佛说了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持戒就是学佛,学佛就是持戒。它俩是一体的,所以想学佛、想成佛,就得持戒。为什么不能成佛?就是因为不守戒,不能成佛。戒是什么呢?戒是去掉我们毛病和习气的利器。戒能扫除我们的一切障碍,扫除我们一切的障碍就为戒。
持戒持到所有的东西完全都是戒的时候,就不存在戒这个名了,那就为佛,佛是现成的。但是由于我们不持戒,所以不能成佛。我们要是持戒了,那就是佛,是这个意思。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只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夜里嫦娥赤身露体抱住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长阿含经》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就是说持戒有这五种好处:
一者,所求如愿,你所求的都如愿,因为持戒是大神通。
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不光增加,而且不再损坏。
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大家都会欢喜。
四者,走到哪儿都会被称赞,好名周闻天下。
五者,就是命终之时,必生天上。
必生天上不是光指这个天上,包括往生西方都是“必生天上”,也是这个词句。过去不说“往生西方”,就说“天上”,凡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都是叫天上。
持戒有这五种功德。那我们平时费尽心神,求福报、求财产、求尊重、求名誉,不如去持戒。如果你要持戒,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来了,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办法。
《大报恩经》说:“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
学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说戒律条文背会就好,还用学么?实则不然,背熟并不就是一个严持戒者,因为每—条戒相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各皆有轻重。同样犯一条戒,由於动机,方法,结果等不同,则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法也各有不同。除戒的条文外,违背佛法原则的也算是犯戒。犯的什么戒,应该怎么办?都应了如指掌,方是通晓戒律。道宣律师听广律二十遍之多,还不敢自夸自己学通了:僧休法师听洪律师讲四分律三十多遍后说:“予听涉多矣,至於经论,一遍入神,今听律部,愈增愈暗。”
由此可知戒的难学。要学好戒一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如《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者,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由此可见,现在有人说今处末法不遇佛故难悟道的说法是不对的,是以持戒与否为远近,而不以形迹为远近。
《大宝积经》云:“若有众生,见我色身,而不获其戒,有何所得?如提婆达多,虽遇於我,犹堕地狱。”如《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於我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者出狱。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佛的这些苦口婆心的教导,明显地指出:心远则远,心近则近,而与形迹是不相干的。
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  虽与我一起,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
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可见末法时代,持戒同样能见佛。虽然很多戒难持,但是我们是否有那渴死比丘的持戒精神?是誓死不违戒,还是求生随波逐流?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人生无常,唯戒可依!
持戒是无漏的圣道因,佛说:“若人以四事供养南阎浮提一些凡圣僧人,不如一日一夜出家持佛净戒的功德。”因为布施的功德是有漏的人天福报,持戒则是无漏因。如《楞严经》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
三界轮回之身,无论善恶智愚,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名有漏。一切科学哲学家都不能脱离此苦,皆有漏学。惟有戒等三学,能令吾人离苦得乐,入於清净安乐之净土,不受生死轮回。因此直修三学,方能断惑取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持戒加上般若就是持戒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这是指菩萨的智慧,是深入诸法实相的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持戒时以不执着的心,无所求,无所得的心。
因此持戒波罗密有三个特点:发心为众生。②发心为成佛道。⑧持戒不求果报。
事实上,无所得的心就是有所得,有所得的心就是无所得。如上楼梯,一步一步不执着才会上得更高。所以菩萨的持戒就是从有相上开始,到无相上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无相而无不相。
可见有人批评持戒太着相了,是不对的,因为佛戒不是永远停留在有相上,先不着相,哪里会一步升到无相。释尊制戒的目的,就在摄取於僧,出家人还在凡夫的阶段,生活起居都要和众生发生关系,所以佛陀为了维护僧团而假名说戒,以戒作为修行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以世俗谛而言的。当然诸法实相中是没有一个戒、人、众生等等,所以不能以实相来批评戒的着相。
如果修到无相的境界,当然是不用执着戒了。六祖大师说:“心平何须持戒?”因为他已到了明心见性、根本不曾犯戒的境界,还谈什么持戒呢?有人常拿六祖大师的话来批评持戒的人,实在闹了大笑话。
“心平”即是没有贪等烦恼。如果心不平的话那就还是要强调以戒来调伏三业,按神秀禅师的偈而行;“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从有相上着手修,以戒为船,度到彼岸自然可以舍船了。
持戒波罗密同时也具足六波罗密,持戒不侵犯一切众生,即是布施了众生的安全感,也即无畏施;持戒本身即名忍辱,日日行、时时行,即精进波罗密,从身口意三业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柔,即禅定波罗密;持戒能深信因果,以德报怨,利乐有情,即智慧波罗密。是故持戒波罗密生六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度的意思,这六法组成一船可度我们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修戒,不犯戒;修定,心里不乱动、不乱打妄想,也不昏沉。这才算是法王的忠臣、持戒的弟子呀!我们在佛前打坐,尤其是早晨,就需要提撕︰佛是法王,我们是法王的忠臣,在佛前打坐的时候,也要忠心耿耿。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法王,嘱咐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们就执持名号,这里头不乱打妄想,这才是忠臣。以世间这个忠孝的心哪,我们用在佛法上,发挥戒定慧。
提起戒定慧,有两位比丘,要去见佛,长途跋涉。路上很渴,好不容易找到水,可是一看,水里有虫子。
他就主张喝点水,喝的是有虫的水,再往前赶路。持戒很严谨这位比丘,他就宁肯死也不喝,他依着佛的戒律为基本。他不喝水,他就渴死了;那位比丘,喝点水,有了力量了,就往前奔波赶路。等着见了世尊,世尊不睬他。
他赶紧到世尊眼前顶礼呀、问讯啊,世尊也不睬。最后,他就跪在地下,表明自己的意思:“路上我们都是长途跋涉呀,同参道友渴死在路上,我这样来见世尊,世尊您老人家怎么不睬呢?怎么不睬弟子呢?”就苦苦的在那地方跪着诉苦,表明自己的意思。世尊就说:「不喝有虫的水,持戒,这是基本;你喝了有虫水,破戒,而来见我,说是为了见佛,佛在心里啊,你持戒才能见佛。」他就说:「世尊哪,那个比丘,他不喝水,他持戒,他不能见佛,死在路上啊,现在没来。」世尊就说:「你看!」那位持戒的比丘就在佛身后,虽然他渴死了,他的神识先到佛那儿去了。
我们佛门弟子要深信、尊重戒律,深信心灵不可思议。有形的身体要是走,那是很远很远,很吃力的;而神识要是去,都是刹那之间就去。尤其是他坚持戒律,宁肯牺牲性命,也不违犯佛陀所制的「波罗提木叉」——戒律,他就先见佛。
因为他这个心就是宁肯不喝水,也是为了持戒,这样将来能见佛的,所以他还是先到了。不喝水的比丘先到,喝水的后到,还犯戒,世尊就喝斥他。修戒,不犯戒;修定,心里不乱动、不乱打妄想,也不昏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算是法王的忠臣、持戒的弟子呀!有人说是:学戒律,这也戒、那也戒,好多,有点不敢尝试;就不如学禅,可以像济公活佛喝酒吃肉;或学密,还可以供活生生的、血淋淋的牛肉,拿下来也可以吃,也可以供酒,供完了就是甘露水,那多好、多方便?没有那种事。
按:由此可见佛制戒之严,当不容许方便,我们要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犯戒而生的精神。
印光大师说:“一定是吃死鸽子能吐出活鸽子,有那个神通才可以吃众生肉,绝不能随便吃肉喝酒。”
首先,你能够去受戒,这表明你有道心了。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佛陀制戒的本怀是为道制戒,是求证菩提佛道来制戒的。戒的种类有在家居士的戒,有出家五众的戒。无论是出家在家的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针对我们的烦恼而施设的。烦恼是病,戒法就是药。
我们的心就像野牛,就像烈马,就像狂象,如果没有约束,它就会到处狂奔,践踏庄稼,所以戒就是一根缰绳,把这个野牛,用缰绳拴住牛鼻,当它要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拽过来。所以这个戒是对治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的。杀盗淫妄酒是最重的烦恼,是最遮蔽佛性的,所以要用戒的缰绳把这想犯杀盗淫妄的恶的心理倾向阻断。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受戒。有的人说,我学佛,只受三皈,不受五戒,但自持五戒,行不行?固然你想去受持比不受持要好,但是你真要修行,还是一定要经过受戒的仪规,让一个法师在佛前证明,还有一套授受的仪规,它就是羯磨法。透过授受仪规的传授,让你在自己心里生起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叫无作戒体。
你获得这一种戒体后,当境界现前,比如财色名食睡这些诱惑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无作戒体就发挥作用了,他就会马上对这个境提醒自己,所受的戒相,由此生起戒行,就会产生一种戒的对治力量,能使我们面对诱惑如如不动,身口七支不违犯戒法。
受戒之后如履薄冰,这是好现象,要增强自己的持戒意识,要把持戒上升到比生命更高的程度。何以故呢?我们这一期业力感召的虚妄的身体,迟早是要死亡的,我们不能为了这个身体的舒适、享乐去破戒,因为破戒损害的不是肉体,而是法身慧命。破了这四条杀盗淫妄根本戒,那下三恶道是毫无疑问的,一堕三恶道就万劫难复了。
所以,对一个真修行人来说,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要把持戒提升到超越生命价值的高度——舍生取义、杀身取仁。
这个身体和我们所受的戒法,如果在非常冲突的状态当中,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取仁、取戒,而不要取虚幻的身体。这个价值判断能加固我们的持戒意识,令自己在与百万魔军对峙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压倒魔的力量。
你不要去学圆融啊!持戒有时候就是很严谨的,规规矩矩的,来不得一点欺骗的。因为佛的戒律当中,说你是不是犯戒,不仅要从行为上去判断,更多的要从你的动机上去判断,就是你的念头。你起了一念的杀心,就算没有付诸行动,但这一念杀心都会有因果的,如果再加上行为,那就构成了犯根本罪的条件。
所以持戒要严谨,不要说我持了五戒,乃至于对喝酒我要圆融:啊,没有关系,如果喝酒不醉,我可以喝,为了养生、为了长寿喝一点没关系,应酬喝一点酒没关系。这些所谓的圆融对于真正修道的人是不可以的。
我们要听佛的话,酒是无明药,酒是毒水,你就是用小草沾了一点点酒放在口里都是不许可的,更何况你还要喝一杯,还要喝多少杯。不要学这个圆融。如果你把学佛当作开玩笑,游戏人生,那你去圆融,就圆融到三恶道去了。你不能持就不要受,受了你一定要去持,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地去认清楚,尤其对一个念佛修行人,一定要持戒。持戒念佛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成办净业。
持戒修定的目的是得清净心。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严,但是他不能得定。
为什么不能得定呢?因为他分别、执着。看到别人破戒他心里不高兴,生气,无名火就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个人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严,他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只可以说他这个戒律之严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他不是在学佛。因为学佛是要修定,他不能得定,因为他心里面的妄念太多。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法这一个理念,范围是无限的深广。
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在经典里面的教诫是法,都得遵守。
除了老师的教诫之外,世间的法律要遵守,国家的宪法要遵守,法令规章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戒律在今天来讲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远的含义,绝不仅仅限于戒条。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又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不过还要知道,对于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不但要戒住身子不去作,也要戒住心不要动犯戒的念头。就以戒偷盗来说吧,去偷盗或抢夺别人的东西,固然算偷盗,就是看见人家的东西,心里想着,怎么可以拿来算自己的,这也是偷盗。其它四戒都是这样。【四戒】 [出华严孔目] 一解脱戒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你不要以为我不过这么想想,并没有去实行,又没有别人知道,还怕什么呢?不知心里一来念头,就种下了因,将来早晚定要结果的,怎么可以不加小心呢?我们在持戒的过程中,由于无始以来的贪瞋痴业习难断,所以无形之中存一个妄念就会犯戒。犯戒以后怎么办?是后悔还是忏悔?有的没学戒的人,犯戒后就一直后悔,应做的没做,不应做的做了。
戒中告诉我们犯戒后不应停留在后悔中,因为过失的发生,后悔是没有帮助的,只能延长过去的错误在心理上长久折磨,不断地内疚,把人引向山穷水尽的绝路,会影响修定,也影响智慧的开发。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忏悔。忏悔就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的意思,也就是说错误已形成,对以前的过错生大惭愧心,立定主意与过去的错误告别,并且并作一种歉意性的弥补,永不再犯。有一位名人说过:“惭愧是向上的妙道,忏悔是自新的法门,修行人常服此方,转凡成圣定然可期。”袁了凡居士说;“以前的种种譬如今日死,以后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了。”这就是忏悔的新义。
忏悔法共有三种而可合为两类:列表如下:
作法忏
事忏——通大小乘三种 取相忏
无生忏——理忏——唯大乘
作法忏是制教的忏法,限於小乘,必须识於罪名种相,随有即忏。比丘戒共有六种罪名:①波罗夷、②僧残,③偷兰遮、④波逸提、⑤悔过法、⑥突吉罗。这六罪名的忏罪羯磨法在随机羯磨中已详细列出。取相忏是化教的忏法,即如《梵网经》云:“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像,好像者,佛来摸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罪灭。”
这两种忏法都是事相达成的目的,所以叫事忏。无生忏,就是观万法皆空,却又即真即俗,中道现前,开佛眼而破无明。就末法众生的根机,取相忏和无生忏都较难。最适合我们的就是作法忏,根据罪的轻重有对首、心念和僧中忏。然而事忏只能伏业,理忏却能灭业,所以最好是事忏、理忏三法并用,才能把一切罪根皆忏悔掉。
佛制的戒律有止有开,决不许我们犯戒,但不得已犯戒时又开忏悔法。首先要我们每日自恣,即是开生活检讨会,自己检查自己一天所犯的罪过,别人也可随意地指出你的罪过,自恣完就展转忏罪,如此善友互相劝导,展转相教、展转相谏、展转忏悔。一方面可忏除自己的罪业,在日后的行为中少犯甚至不犯,以增进道业,另一方面又可增进僧团的和谐,以及彼此修行业上的不断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1: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该发扬这种忏悔的真精神,而不是以别人的过失作为黑材料到处宣扬,这是自他皆损、是灭法的现象。通过忏悔可以化整为零,重报轻受,几百年或是更长的地狱苦一忏便消,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如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至放罪能否消,关键在於心是否恳切至诚。因为罪业是无相的,倘是有相,无始以来累积起来尽虚空遍法界也不能容纳。正因为无相,所以忏悔能消。如果不忏,罪业一定会展转增加,必随罪业去下地狱。摘自 《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9: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4-28 11:34 , Processed in 0.0430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