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3|回复: 7

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哭着来到世界 在哭声中离开世界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3-4-9 1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4-29 08:23 编辑

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世界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让人能够充分地享受人生和生活带来的一切。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含着泪水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泪水和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
毛泽东从多视角阐明了“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他说,生命本身的新陈代谢,就是旧细胞的不断死亡,新细胞的不断产生。没有这个新陈代谢,也就失去生命。
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即生命的终止。这说明,人的由生到死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当然,高等生物的死亡,特别是人的死亡,除了意外所致的突然迅速死亡外,一般情况下的正常死亡,都是由一个从细胞、组织器官和重要系统死亡,最终导致整个机体的衰竭和生命活动终止的自然死亡过程。一个人的正常死亡,要有一个由生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还说过,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样不同的阶段。人从生到死是一个量变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进行部分质变的过程。
难道能够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人的机体里,细胞不断地分裂,不断有旧细胞死亡,新的细胞的生长,人死了就达到整个的质变。
这个质变是通过以往的不断的量变,通过量变中的不断的部分质变而完成的。毛泽东这段话,从量变质变的辩证法,阐明人是这样自然而然地沿着生、长,老、死的无情规律而演进的。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普遍延长。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平均寿命是28岁左右,现在发达国家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是74岁。在旧中国,抗日战争前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全国的平均寿命提高到70多岁,活到70岁的早已不是“古来稀”的了。
但是,不管如何延长寿命,总是活不到1千年,1万年。毛泽东说:“人到老年就要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人老了,全身大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也逐渐减退,记忆力减退,反映迟缓,还有牙齿脱落,消化功能减退,内分泌腺衰退,骨质疏松,易患各种老年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自然规律的指使,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死亡绝对是一件讳莫如深的话题,是我们文化当中一个禁忌。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不吉祥的事情,是那种让人想起来都毛骨悚然的一件事情。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使然。别说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这些生物有生有死,就是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房屋建筑、桌椅板凳这些非生物也都有生有灭。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当然不例外,从呱呱坠地开始,一天天长大成熟,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但最终也必然走向衰老和死亡。与有些生物特别是非生物相比,人的寿命要短得多,迄今为止,活得最长的也就是百余年。
中国古代传说中,彭祖是活了800岁还未衰老的人,李耳至少活了300多岁。彭祖活了800多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老祖先很早就用干支纪录岁月了,但在上古时期还是用于岁,也就是每60天为一岁,那么这一算,彭祖年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120-130岁之间。当然,在古代缺少食物医疗技术的年代可以这么长寿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据称,道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20多岁。但唐朝诗人李贺却在《浩歌》中写道:“彭祖巫咸几回死?”明确指出彭祖、巫咸(古代神巫)也还是要死的。
正因如此,有人才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舍不得离开权力宝座的秦始皇,试图找到仙丹妙药长生,还是没能长生不老。万里长城虽巍峨苍茫、横亘古今,最终也有化为尘埃消失殆尽的一天。一个人真正悟透了这个道理,才能使自己的心态顺应自然规律。
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老苦
我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
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眸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苦
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随着日渐增多。
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死苦
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
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爱别离苦
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怨憎会苦
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求不得苦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会有遇到困难、经受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自然灾害、严重伤病、意外事故、不法侵害也可能不期而至,这些东西都会给人造成痛苦。人死了,在不再享受欢乐幸福的同时,也不再承受任何痛苦,二者是扯平了的。想想这一点,死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人来到人世间,从呱呱坠地之时起,一直到长大成人,由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和老年,也就是说,人总是会老的。除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外,人从青年开始直到老年,都在努力奋斗,为了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社会,拼博了一辈子,虽然也有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仍然继续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人,而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年老问题。
爱国诗人文天祥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死亡,出于人的本性和本能,不少人是比较害怕和恐惧的,当然可以理解。可是,既然是自然规律,人活百岁,终有一死,那么,倒不如坦然面对。对于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既不可能死得轰轰烈烈“重于泰山”,也不可能死得默默无闻“轻于鸿毛”。
所以,对于死亡的正确态度就是能够一切顺其自然,以求寿终正寝即可。无论是因重大疾病的无法治疗而病故,还是因年老衰竭而自然仙逝,总之,既然到了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地步,就一切释然吧。
在人类世界中,生、老、病、死是人生中不可抗拒的,而在这四者当中死亡是最令人生畏者,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不可回避且历史弥新的问题。
死亡虽直观的表现在于其社会属性,同样立足于现实人生,儒、佛、道三者的视域不同,导向了不同的死亡观和超越方法。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必然过程,这既是自然之理,又是必然之路,不可违抗。孔子认为生由“命”定,死亦由“命”定。
在他看来,“命”为必然性,故不可抗“天”为自然性,故不可违。因此,生死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是无法违背的。
儒家认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着本身,而在于人生的使命,主张积极入世,对现实的人生抱着极大的乐观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认为“道”与“义”是超于“富贵”的更高的层次。《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孔子、孟子,他们都是重视人生,都是“乐生”的。他们追求的不是富贵名利,而是高于富贵名利的东西。
什么是高于富贵名利的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乐道安贫”。乐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点在“修己”,其目的则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个社会安乐幸福,这就是儒家“乐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其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认为通过修炼成仙,就可以长生不死。道教“长生、养生”是很明显的。不过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执着。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说:“死生终始,将为昼夜。”
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主张人该努力活够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时限,说明生死是自然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道家对人生是顺应的既然是自然的必然规律,道家的“长生”,其真义乃在于极尽可能顺生命之自然,无以外物害其生,求尽其天年。
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规范。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庄子把生与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生与死的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人们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儒、道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对生死的界定。儒家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使人们努力进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让后人上下而求索。
佛教注重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最终成就佛道。佛出世之本怀,诚如《法华经》所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并非只以做善事为本务!倘以做善事为本,而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末,实是本末倒置!
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梵语 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菩萨行者正行六度波罗蜜中,未究竟证成菩提,亦然非学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学佛法的终程,一切行门已告圆满,智慧(梵语jnana)、慈悲(梵语maitrya)、信愿、神通皆已具足,圆满无碍,万德庄严,是故,成佛就是学佛最终目的。
佛教认为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消失。对此,佛教引用印度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理论。
何谓生死轮回,佛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仍将延续,所做的种种业力,也将跟随着并影响着我们。
“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
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众生在每一道中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这一期生死的终结,接着就根据业力的不同开始另一期的生死,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生死轮回。
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中,唯有一个人道最为特殊。
人道中的众生不光造业,还同时受报,是双重的道,而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如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能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道中,人间中,所以在人道中的我们就是最特殊的,多行善,少作恶,去天道、人道、神道;行善少,做恶多,去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或者说是道,就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也可以称之为再轮回哪一道的规律):
第一是随重:就是根据业力的轻重大小,比如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重,便生于善道的天道、人道、神道,到底去哪一道善道,自然根据根据轻重;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的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到底去哪一道恶道,也是根据轻重。
其中还有一个原则是先受重业的果报,再受轻业的果报,如人最重的业应该是去地狱道,那就先去地狱轮回,再去饿鬼道,再到畜生道,然后才有机会入了人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人道,修之不易,大家珍惜为好。
第二是随习:就是随人的习惯。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比如世间为人之时,带有狼性,也就先入畜生道了。
第三是随念:就是随着人死之时的念想,也就是人在临终时的心念决定的。
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瞋恼等,就很容易堕入恶道。
对死亡的认识是佛教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石,青春年少可享受荣华富贵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目睹人生的生、老、死四相,意识到人生的局限和生命的短暂,从而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的大道是他创立的直接动因,所以解决死亡问题是佛教的首要问题,死亡之苦是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
“苦”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精神或情感上的痛苦,泛指精神上的逼迫性,即烦恼,存在于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那么为什么会有苦呢?则因为死亡的起点—无明。因为无明而堕落,因为无明而拥有生死、轮回。
生命并非实存,变动无常,人生之苦的本源就在执着变动的生命力为恒常。
死亡超越是佛教死亡观的中心,同时也是佛教死亡观的宗旨。那么解脱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是“识”,识即是“五蕴之一”又是“十二因缘”之一支,指向自性,埋葬着死亡解脱依据。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人得到解脱。一旦精神得到解脱,就能够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佛教要人修行,认为通过各种修行,最后就能人能够达到涅磐的境界。
生死的事实是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与死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
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人之所以会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祟,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
很多时候,越是常见的事物,越难了解;越是基础的问题,越难回答。古往今来,看多了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了生死的人,为数不多;看透了生死的人,寥寥无几。
庄子·知北游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大宗师有云:“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怕死的——他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而且正因为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所以要更为精进,更努力,他知道死亡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知道习气有多么强大。
执有的人会认为轮回实存,但是并不知道轮回生死之主就是自己的心,也并不知道此心活着的时候会被情绪操控,死的时候也会被情绪操控,会在眼前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幻相,而不知是幻相,就象一个人在梦中却不知自己在梦中一样。
死人与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活人有身体,这意味着你活着的时候可以在梦中惊醒,而死去的时候,你很难从梦中惊醒,一旦惊醒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世的轮回,而且通过“惊醒”进入的轮回,基本上都是三恶道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转世、来生观念让我们对于死亡有了新的认识。死亡不再意味着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和解脱涅槃的观念,这些对生死终极问题的解答,是一套非常系统的生死观。
东汉末年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中原人口锐减了60%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乱世之一。在这个乱世里,不但百姓遭殃流离失所,甚至世家大族也是朝不保夕。政权不断更迭,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没有最起码的安全感,每个人心目中都充满了迷茫。
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诞生了诸如古希腊的哲学思考,也就是玄学。和西方的哲学思辨不同,中国的玄学更加关注的是内心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很多当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未知生,焉知死”,什么是死亡?像祥林嫂一样发问:有没有灵魂?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他有一天出游,看到即将死去的枯瘦老人,在痛苦的呻吟着,旁边就是一支送葬的队伍,于是他在思考,人生是否是一个循环,生老病死的循环。那么这样的生命循环,有没有意义?幸福终老又该怎么样?
于是他在菩提树下,整整思考了七天七夜,突然就觉悟了,于是有了佛陀。在佛教解释体系里,人生就是永无止境的苦海,我们在其中不断轮回,这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和庄子思想相似,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而个人是有限的,我们这个有限的个体最终要和这个无限的宇宙相通,也就是心和宇宙的同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这么一套解释体系,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像何晏、嵇康、王弼这样的玄学大师才能真正领悟。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作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
但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我们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
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讨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
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
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
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要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会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有个话头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如缕的思绪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活动中。当这些念头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往前追朔:来到这个世界前,“我”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也是禅宗另一个重要的话头。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学佛修行了,就应该不会生病、不会死、不能出事。一旦有病了、死了、家里出事了,就觉得学佛不管用,信心也退了。这都是不懂佛理。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了脱生死。了脱生死是什么意思?是了脱生死的苦。
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坏,谁也超不出无常的本性。拘留孙佛是贤劫第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二尊佛,迦叶佛是第三尊佛,他们都已经功德圆满、福德圆满了,示现成佛、辗转法轮,救度了无数的众生,但是现在都已趋入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4-9 20: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尚存,然而现在也已经到了末法时期。佛的眷属们都有广大的神通,已经脱离了四大的损害,但是最后也都示现圆寂。还有很多大德高僧都是大成就者,也都入灭了。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些现实。我们凡夫还没有从梦中醒过来,也没有认识到这些都是梦境,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所以就着急、上火、烦恼、痛苦。佛菩萨们是已经从梦中醒过来的人,能清醒地看待轮回,知道这些都是虚假的,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一点点也不迷惑,不烦恼,不痛苦。
凡夫和成就者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心里的感受不一样:一个是苦,一个是乐;一个是折磨,一个是享受。痛苦和快乐不在形式和表面上,完全在内心。表面上、形式上有病了,但内心没有病,就不痛苦。死也是一样,内心没有对死的恐惧和恐怖感,死亡就是一种解脱、一种成就,也是一种无比的享受。
佛、菩萨都有表面上的生老病死,但是都没有生老病死的苦。化身佛和报身佛都是为度众生而从法身中幻化出来的,生死都是一种表法。真正的大德高僧在形式上有生老病死,但是他们也都是在演戏。就像正在舞台上演戏的那些演员,他知道自己正在演戏,有爱恨交织的情节,有苦辣酸甜的表演,但是他心里没有爱也没有恨,没有痛苦和烦恼,内心是平静的。
对于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来说,他的内心没有生死的对立,没有好坏的对立,没有任何分别念,没有执著,所以特别轻松快乐,这叫解脱。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好事;不管是亲人,还是仇人,都是好人;不管是极乐世界,还是娑婆世界,都是好处。没有不好的事,没有不好的人,没有不清净的地方。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学这些,修这些。
我们脱离不了无常的本性,但是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面对生老病死和其他种种逆境、违缘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会面对、会处理这些事情,不会有烦恼和痛苦。身体有病也没有痛苦,家里有事也不烦恼,临终也不害怕,这是一种境界,你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会明白的。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朝暮课诵中的一首偈语。
它告诫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生命也随之减少一日。就像逐渐干涸的水流中的鱼一样,死期将至,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们应当如火已烧到头上一般,紧迫地精进修行,时时这样观修无常,切不可懒散放逸啊!
《阿含经》有一段对话说:请慈悲的世尊开示,一个人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有所成就?世尊回答:一个修行人,要修到对于娑婆世界一针、一草、一木、一钱,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贪着、都不贪染、都不执着,这样算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魏国兴居士预知时至往生记实。魏国兴居士在俗,木匠尔,非是高智奇人,区区三五载,念佛生佛圞国,成就之空前绝后,惊天地泣鬼神。由此足证佛言祖语之不虚,愚夫愚妇智者贤达,但得至心信愿,恳心念佛求生,平等成就,万修万人去也。
在佛城芋寺位于四川绵阳西郊青义镇,公元二00三年二月初五日就在这坐正在修复的寺院中,发生了一件佛教界的空前盛事,魏国兴居士,预知时至在一千五百多人的佛号声中,包括僧人和居士的见证下,亲眼目睹了魏国兴居士按预知的时间于二月初五日中午12点,准时坐在佛城寺居士楼一张木椅上坐着往生,当时,至少有三百多人看见“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佛城寺居士楼上空飘然而至,一股异香充益着整个寺院,这是何等殊胜的机缘呀,此时此刻,有的居士虔诚礼拜,有的高声念佛,他们一生所求,一生的宿愿在此实现了,激动的啼哭淋泣之声不绝于耳,让与会者们久久不愿离去。
魏国兴居士把预知时至,“阿弥陀佛”要来接引他的消息,告知佛城寺德心法师后,全寺上下兴奋不已,欣喜万分,于是寺院决定由德心法师亲自主持,专门为魏国兴居士举行一场往生佛七法会。
魏国兴居士在七天往生佛七法会期间,与大家一同拜佛,绕佛念佛,同时还作了开示:“佛七之前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作了开幕词讲话,所以我必须把这个七天法会圆满完成,为什么?这一特殊情况,就是有些苦难众生,说你们学佛好,好在那里呢?说的生死自由自在在那里呢?给我看一看!我就要做给你们看,就要做给你们看,做不到决不是人,学佛人决不打妄语,硬是我们这次完成自己的生死大业,完成了才走,这些苦难众生的迷惑颠倒,是不知道学佛的好处!”
魏国兴居士在法师及家属和居士们的护送下,念佛走进往生堂,端坐在木椅上,在大家的佛号声中,于二月初五日,中午12点,果然按照预知的时间准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断气后,魏国兴居士面容如生!此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佛城寺居士楼上空飘然而至,至少有三百多人看见,同时一股异香充满整个寺院。
莫待苦时方学道,三途(畜生、恶鬼、地狱)都是懒惰人。
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化现在这个娑婆(不完美的)世界,就是来介绍净土法门的,但众生的业障太重,不但不相信,反而诽谤,所以才说出了无量无边的法门。
能相信净土法门的,是第一善根、上上根器。
魏国兴居士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念佛见佛,预知时日,当着几千人的面谈笑风声坐着走。阿弥陀佛!摘自 《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4-28 11:55 , Processed in 0.0616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