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4

“佛教以慈悲为怀” 没有慈悲心不能叫修行人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3-6-29 2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以慈悲为怀” 没有慈悲心不能叫修行人
慈悲,拼音是cí bēi。佛教用语。慈指给予众生安乐;悲指拔除众生的痛苦。后俗讹为慈爱、悲悯的同义词。为与悲二者的合称,在佛教中为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
“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知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如果进一步去探讨,就会发现有许多人其实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之密切,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不外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
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予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慈悲心是指要将天下的所有,乃至禽兽昆虫草木都视作如同己出,跟自己是同体同生同命从而爱护,这就是一种慈悲心。关心爱护所有的人,并且连同我们不应当损害的禽兽昆虫草木,这种慈悲心可以说是建立最完美和谐状态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状态、人与社会和谐状态的一个重要之心,就称之为慈悲心。
其实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释道三家都有,如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
但是佛家讲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是一种大乘菩萨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样才有慈悲?念众生苦,要救众生,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须要由慈悲来巩固,比如树根,必须要雨水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样,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雨水,否则不能生长。只有大悲心的对象、空间、时间、目标才是广大的。
慈悲为怀的对象就是胎卵湿化,甚至包括一切飞潜动植物(飞的、潜藏的、动物的、植物的),植物里有生机,也是不能随意损害的。
空间很宽,指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我这个家、我这个集团、我这个民族、我这个国家,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有“我”字在里面。
时间长,就是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难,时间很长。
目标远,什么目标远?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财物的解决,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将来都成佛,入无余涅槃,证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这一个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爱、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过道家,超过儒家,超过一切宗教。
《心经》的头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一切”包括得很宽,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这个境界很广大,佛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没有这些心,就不能度众生。
《梵网经》里说:“世上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老兄弟、一切女人是我的慈母姐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谓慈,是指慈爱众生,并带给众生以利益与幸福,悲呢,是指因爱而怜悯众生,并拔除众生之苦谓之悲。如《智度论》中即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的涵义,在佛经中解读有许多的分别,如《大般涅槃经》中即有大、中、小三种之分。在四无量(慈悲喜舍)心中又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前面的大中小是根据境界之不同而划分,后面的四无量则是因所发的四种广大的利他心而生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2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此种种大同小异之处,佛经中在所多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但究其实,则大体上不出慈悲的本义。慈悲,是佛家的立教之本,也是其独具特色的智慧,被称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如果没有了这个根基,那么佛家的教义就真的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早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海市蜃楼了,也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地步。
慈悲之道于佛家而言,无论怎么去评价都不为过,也正是因为有了救渡世人的慈悲之心,佛家才给我们这个纷纷扰扰的红尘世界,带来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清凉,给精神疲惫的人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给需要休憇的人们找到了一个能放松安心的地方。
慈悲,可以让我们以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去发现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有何不同之处,让我们去学会珍惜、感恩,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得更加轻松、顺利,并且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我们所能受到的精神伤害,使我们能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万物。
既然慈悲之心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去培养慈悲之心呢?
第一、当需先自净其意,若己意不尽,则灵台浊暗,难识万物之真,如尘埃蒙镜,易失真机。灵台清净,则万物平等,一体真如,物我不分,见四谛之真矣。
第二、当识众生之苦而发菩提之心,如《观无量寿经》中云: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知众生与我本为一体,以己之悲体众生之苦,进而发愿布种,生慈爱悲悯之心。
第三、于大众而言,慈悲之心是由内心生成的对于世间万物的平等友爱之心,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无我之人,方才有可能去付出而不求回报,所以生成慈悲之心,即意味着在你眼里,万物都是一样的存在而没有了高下之分。
只有放下了“我”,才有可能成就慈悲之心,如果执着于“我”的人,那么与颠倒迷惑的众生是一样的,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慈悲之心。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得失、利弊衡量,而把我们的慈悲心深深的掩藏了起来。所以说,修慈悲心,就是让我们返璞归真,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真心本性。
“慈悲”是佛教用语,“慈”是给人欢喜、慈爱;“悲”是帮人从痛苦中救拔出来。慈悲就是大爱,就是《圣经》里讲的博爱!善的更进一层级是慈悲!慈悲,是一个人最高的智慧。拥有了慈悲就拥有了全世界!
佛教中关于慈悲有所分类,《大智度论》中记载有三种慈悲:
1、“众生缘慈悲”,为小悲,指对众生的慈悲,此为凡夫的慈悲;
2、“法缘慈悲”,为中悲,觉悟到诸法无我之理所起的慈悲,此为声闻、缘觉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
3、“无缘慈悲”,为大慈悲,离一切差别,心无所缘,此为佛的慈悲。统称三缘慈悲。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说自己没有任何的情感,那是着魔,并不是悟道。因为修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慈悲心,不管你成就有多大,都要有慈悲心。如果说修持到没有了任何的心,没有任何的情感,那么你就不可能有慈悲心,也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慈悲心;所有学佛修行人必修的基础。无论学什么法门证什么果位,先得有慈悲心才行。瞋心一起火烧功德林,修什么都不能成功。
所有佛学为什么修五戒,十善业,人天乘为基础的原因。菩提心;慈悲心的进一步升华,不但自己求解脱。更有帮助所有受苦众生得以离苦的心,用俗话说,就是一人富裕了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富。有了菩提心的发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思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行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心量,追求的目标远大。
慈悲心是什么心,慈悲心就是佛心,因为佛和菩萨必须要具备大慈大悲心。那么这个慈悲心是从哪里来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而证得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慈悲心是本自具足的,它是因为内心充满了贪欲、嫉妒、怨恨等不好的心念,所以你的慈悲心不能生出来,当人通过修正自己的观念和心态,去除贪欲、嫉妒、怨恨等不好的心念,那么我们的慈悲心自然现前。
当然,佛经告诉我们,只要修持世间一切善法,就能生慈悲心,这个世间一切,包含了宇宙所有,也就是说不管是人或者是其他生物,我们都要用一颗真诚的善心,去对待,去结缘,去帮助这些众生脱离苦海。
能够做到修持世间一切善法,而实践出成效,就已经去除了贪欲、嫉妒、怨恨等不好的心念,也就是证得了福德和智慧资粮,有了这两种资粮作为本钱,才能发心行大乘菩萨道,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如何培养我们的慈悲心。首先,做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你修行是为了升官、发财、健康,那就失去修行的意义。真正地修行就应该发菩提心。
如何来发菩提心呢?你是为天下苍生而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修行,是为国为民而修行。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行,你的慈悲心是不会出现的。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修行人,在他身上看到的应该是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例如,慈悲心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一个俗人体现的境界就是责任心。
你的心没有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把俗世间的事放在自己身上,修的都是些自私自利的成果,越修境界越小,心量越小,不仅不能解脱,反而越修越把自已束缚得越深。
要把慈悲心修出来,必须要把心放得很高,愿力也要很大,不能为自己而修。
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作伎乐。皆是大慈大悲力。
古德说:“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悲,总归魔业。”
由此,可见慈悲的重要。当知慈悲,不仅是佛道根本,亦是智慧妙用,没有智慧,怎么会有慈悲?运用慈悲在生死中度生,必是大智慧人。
在佛教公案中来领悟慈悲心对修行人的重要性。从前有一位老太太,遇到一个修行人,看他常年禅定,不闻身外事,就连最基本的固定落脚点都没有,老太太慈悲心肠,就专门为这位修行人搭建一座草棚,供养给修行人禅修。
这老太太为人善良,不但供养草棚,还安排孙女每天定时送饭,定期维修草棚,就这样不间断地供养了三年。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山上特别冷,送饭的孙女见到修行人面无血色,全身冰凉。孙女灵机一动,就紧紧地抱住修行人,以自己的身体给修行人取暖,救了修行人一命。
老太太得知此事后,就专程来到修行人面前,问修行人,刚才差点被冻死的感受(其实是老太太在考验修行人懂不懂得感恩),修行人就说了一句:三冬无暖气,枯木依寒石。
意思是说,我已经修行到没有任何感觉了,表示自己心如枯石,没有任何的感知,就如同这枯木乱石一样,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老太太也是有一些道行的人,听到修行人这么一说,当下就回了一句:原来我供养三年的不是人,是一堆枯木。
老太太一气之下,就把草棚给烧了。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这位修行人,应该怎么样来回答老太太的提问?
假如我们回答,自己还有七情六欲,六根不净,内心一直念念不忘,那么就表示修行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点悟性,就连最基本的放下都做不到,那么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
如果说,前面说得不对,那么,这个修行人的心如枯石,难道就是修行有成就,是对的吗?其实,这个修行人也不对。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说自己没有任何的情感,那是着魔,并不是悟道。因为修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慈悲心,不管你成就有多大,都要有慈悲心。如果说修持到没有了任何的心,没有任何的情感,那么你就不可能有慈悲心,也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慈悲心”要让它建立起来,就需要清理障碍。需要清理心理当中、心身当中的杀盗邪淫、冷漠轻贱、落井下石、残忍冷酷的负面心态、心理,才能把这个“慈悲心”真正地确立起来。
如果心中隐藏着杀盗邪淫、冷漠轻贱、落井下石、残忍冷酷的心态,那么“慈悲心”就难以真正地确立起来。只有边清理边确立、边清理边树立、边清理边扶生,那么“慈悲心”才能真实完整地建立起来。
我们佛门常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门也盛传,“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很多人他学佛法学呆了、学死了,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他很好,一天到晚都慈悲,惹了一身的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20: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不择手段地去欺骗人,那个慈悲的人就太好骗了。你被人家骗了,自己还以为自己在修慈悲,这个冤枉!要知道,慈悲喜舍,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你没有定慧的基础,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
没有智慧的慈悲,有时候是一种纵容,有时候是一种无明,有时候更是一种自我伤害,所以,是法身慧命大于一切形式的表现。修行,一定要明佛理,如果不懂佛的含义,也不懂佛法的道理,没有正知正见,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
慈悲要建立在定慧成就之后,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为什么?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你把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也骗不了你,谁也瞒不了你,这个时候才能行大慈悲、大喜舍。
可以这样说,爱心人人皆有,慈悲人人皆有,即使我们是凡夫小慈小悲,甚至只是弹指间的慈悲心念,亦与大慈大悲相贯通,非异体,亦不可小觑,所谓“起一善念,天堂门开,净土莲现;生一恶念,地狱火至,劫烧现前”。
我们永远不可以对他人的一丝一毫的爱心、善念无动于衷!亦不可以对自心所起的一丝一毫的慈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倾听自己的心声,特别是慈悲的心声,随顺而行,勿违良心!
世间人的慈悲叫“爱缘慈悲”,因为爱而生起,你爱他,你对他很慈悲;你不爱他,你对他一点都不慈悲,这个叫爱缘慈悲,这是一般普通人都有的。“生缘慈悲”;我们今天讲同情心,统统是众生,看到众生受苦受难,他就想帮助他,没有想利益自己,只想帮助这些众生离苦,离开灾难,叫众生缘。这个就高得多了,这世间的圣人,心量大。菩萨是法缘慈悲,他二边不着,中道不存,见到众生就如同自己一样,知道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自自然然慈悲心生出来。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观音菩萨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佛陀之一切法教含於经律论三藏之中,而此一切法教均是教导我们如何避免伤害众生及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如何长养我们的爱心与慈悲心。
其实,至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执著,凡事皆以「我」为重,皆以「我」为先,直到真正去除对「自我」的执著,不再以「己」为重为止,真实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实发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长养是必须的。
这世界上,任何一切众生,不论他是多么不好,如何糟糕,他都还是有丝微的慈悲心或是潜在的慈悲心,只是其慈悲心之大小取决於其发展之程度而已,当然,开悟圣者与凡众在慈悲心的程度上是不同的。
对我们而言,问题在於,当我们需要慈悲心时,却无法展露出来,因此,虽具有潜在的慈悲心,要用时却展露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发展不间断的慈悲心及真实的慈悲心,这是十分重要的。
修行贵在修心。佛经上告诉我们,“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华严经》告诉我们:“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发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烦恼也从心而起。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就对治众生的一种心,去除一种烦恼,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清净自在,找到我们的本性。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普度众生,才能成佛;佛说,自作善恶,自受其报。一念慈悲即是天堂,一念恶心即陷地狱;心存善念,即是福源:多行善事,必得善缘,怀慈悲行善,人安心安。
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
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溶化人们内心的冰雪。
慈悲心不是情感,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如《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6-29 2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之所以能成佛,不仅因为他有广大的胸襟、无量的悲心、远大的抱负。还因为他有超人的承受力,能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能做出常人所不能做的事。如果大家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与常人一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的,你比大家做得更好,你就比别人强。
所以,我们遇到恶人,纵然是直接的伤害,我们也很感激。如《金刚经》上的忍辱仙人,遭受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大苦难,他没有一点瞋恨心,而且生大慈悲心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
因为你是我最大的恩人,没有你,就不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在佛法修学上,是重要的关键,有忍辱才能得禅定,得禅定才能开智慧,智慧开了,才能圆满解决一切问题,圆成佛道。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才知道恶人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
  所以,在佛菩萨眼里没有敌人,儒家也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一生中决定没有冤家对头,只有爱心。佛家讲一片慈悲,这个慈悲是清净平等的,是高度智慧的觉悟,决不是迷惑。
这样,你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来了,你对于一切众生自然就生尊重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你就能圆满做到。
慈悲心从哪里来的?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来的,所以这个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
慈与乐,悲拔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慈悲心。可是这个心一定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出来的,这才是真的。如果是自己感情,里面夹杂着情识的,我喜欢这个人,我对他慈悲,那个人讨厌,就算了,就没有了,这是假的,这样的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佛在《菩萨戒经》里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拿孝顺父母的心来孝顺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一切恭敬,这是往生净土的先决条件,你具足这些条件,没有不往生的。
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人人都是这么恭敬,我要不学会,我怎么能去!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渐渐你才晓得,对一切众生恭敬是应该的。
他毁谤我,我恭敬他,他陷害我,我尊敬他,为什么?我清楚,我知道他本来是佛,现在不过一时糊涂而已,怎么敢轻慢!佛讲了,一切众生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个话讲绝了。我们能不能信?信那就真干,千万不要怕吃亏。古人都说得好,吃亏是福,要不要福?要福就得要吃亏,吃亏的人有福,占便宜的人没福。
实际上,根本的一个大道理,那就是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你看《还源观》上,自性清净圆明体,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佛法里常讲的大千世界,从哪来的?都是这一个体变现出来的。在有情分上称之为佛性,在无情分上称之为法性,其实法性跟佛性一个性。
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植物跟矿物,一个性。既然有佛性,现在我们知道了,矿物也有见闻觉知,这从前不知道的,以为那纯粹是物质,没有精神的作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几年前江本博士水实验证明了,明显的证明。水是矿物,居然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读了《还源观》,道理明白了,我们看到科学实验,看到科学家的报告,完全肯定,不怀疑,相信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不是靠膜拜或念经,而是从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那么,真正修行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真正修行的人慈悲心强。慈悲心是修行的基础,它让人能够接纳别人的缺点和短处,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困难。慈悲的人会倾听、帮助和支持别人,而不是指责、压迫和丢弃他人。这样的人在行动上反映出了佛法的精髓,所以他们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
第二,真正修行的人持戒严肃。持戒对于修行者来说,是重中之重。持戒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纯净,远离邪恶和烦恼,消除业果的障碍。同时,持戒也能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提高道德水准。因此,修行者要严守戒律,不要抱有任何欺骗、贪婪、嫉妒、憎恨等不良情绪,做到至诚至净,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佛法的价值。
第三,真正修行的人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不仅是对于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更是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激。拥有感恩之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也会更加关注和细心。感恩之心可以帮助修行者减少贪欲和对物质的执着,从而提高自我超脱的能力。
第四,真正修行的人具有智慧。智慧是指对于种种因缘的深入分析和洞察,是一种高深的智力和理解力。智慧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从幸福中受用。修行者要通过学习佛经,不断探索人生道路上的问题和困惑,以达到平等、开明、智慧的心态。
总之,真正修行的人不是因为名利而洋洋得意,而是因为获得了内心的清净和宁静,甘愿奉献和回馈周围的人群。他们具备了慈悲心、戒律、感恩和智慧等四大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带动着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在改变着周围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超越。阿弥陀佛!摘自 《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4-27 15:21 , Processed in 0.0340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