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1|回复: 4

破除“我执”和“法执”是佛教弟子修行的一个目标 如何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3-7-17 2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寿 于 2023-7-17 20:37 编辑

破除“我执”和“法执”是佛教
弟子修行的一个目标 如何破除
“我执”是佛教用语,又名“我见”。“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假名我。系应破除之两种我执之一。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人类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见解。说一切有部主张人我非实有,唯法性实有,即所谓之法我执;大乘主张诸法皆因缘生,无实有之自性,乃随邪执而有法我,故倡法无我、法空。据《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七上):“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成唯识论》卷二载,法执分为二种:
(一)俱生法执,由无始已来即带虚妄熏习之内因力,恒与果报之身俱有,不须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又分常相续与有间断二种,前者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后者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之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二者均微细而难断。
(二)分别法执,由之外缘力,非与身俱有,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亦有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一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者粗重,故易断。
其中,俱生法执,为修所断,于十地之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为见所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之法空真如,即能除灭。又法之本体为假有,迷于假有,故生法执,法执为根本本体,更于法执之上,生起我执(人执),故有仅存法执而不存我执者;然若我执存在,则必有法执。起法执即生所知障,起我执则生烦恼障。
《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下):“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
此外,护法认为法执唯在第六、七等二识,安慧则认为除第七识外,其余之七识(即前五识及第六、第八识)通有法执。据大毗婆沙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二末。
所谓“我执”,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的认为存在一个“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却妄生执着,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法执”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瞋恨。
《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我们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执”是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我们可以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我们自身是不是有这些“我执”。
破除“我执”和“法执”是佛教弟子修行的一个目标,当“我执”去除的时候,潜在的智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就能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很多人希望通过看很多书来获取智慧,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真正的智慧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它罢了。
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词,如果从缘起分类,可以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两种。分别我执是指“为后天我执,依自己分别力或邪师所教而生者”。
比如我们从小在学校里,老师就教我们以学习和考试成绩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当我们脑海里形成这样的认识的时候,就形成了“后天我执”。佛典上说: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之。俱生我执是指“为先天随生具有之我执,为我们过去世之业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字经》开首便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去观察很小的孩子,都可以发现他们带有前世或者累世的习气。老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对治「我执」:持觉从外照,光强破无明,无明若成觉,「我执」便断绝;深入向里行,般若寻恶种,般若破人我,执着立即崩。
意思就是:持着觉知从外面照耀,就会破除无明;无明都变成了觉,「我执」就会断绝不生。
深入向里漫行,让般若智慧寻找信念的种子,找到「人」的信念、「人」的念头破除掉了,「我执」从里开始崩解。这是从外和内两方破除「我执」的方法。修行的人们深领其意。
如我们常说: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地盘、我的尊严、我的权位、我的利益、我的时间、我的健康、我的爸妈、我的所有……什么东西上面都要附加上“我的”这个标签。
殊不知,一旦形成这种惯性思维,就等于有了“我执”,即意识中执著有个自我。有了“我执”,一切价值取向都会围绕着“我身”展开,渐渐地,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全起来了,由此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就会带来新的痛苦。
比如我们去买辆车,车本身不存在你、我的差别。未买之前,车子有什么毛病和缺陷,我们不会去关心,它的好坏也不会影响我的心情,但是付钱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着我们的心。东西上面已经贴上了“我”的标签,如此一来,一件无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觉,就成了能够伤害我们的武器,而且越是在乎,杀伤力就越大。
当我们见到周围有人失业了,我们会认为很正常;听说谁谁遇难了,也不会放到心上,你认为那与你无关。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身上,“我执”就会不知不觉地跑出来:失业了,我们就会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亲人离开了,我们就如遭受灭顶之灾;小的时候,无法忍受其他孩子乱动你心爱的娃娃,甚至他用温柔的方式摸也不行,更何况还拿上去玩呢?
凡是跟“我”有关的就会因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一生都会束缚于这个“自我”和“我的所有”之中。应怎么对待这一现象呢?萝卜禅师说:“要用智慧使一切庄严,不要用我执、我见去分裂。”那么,又如何破“我执”呢?
破我执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替别人想、尽量替别人做事。如果我们不再执著这个“我”,跟别人不对立,跟一切事不对立,跟天地万物不对立,多替别人设想,多替别人做事,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
然后再破成见。我们讲“某人成见很深,我以为怎样”、“如果有人反对我的观点,我会和他争执”、“他那样做,我觉得很成功,很有面子”、“他没有成功,我觉得很失败,屡受挫折”……如果总是想“我以为怎样”,就不能修随喜功德,就不能恒顺众生。必须把成见放下,才能够修恒顺众生。
《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生活:如果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
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此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禅语:一切皆为虚幻。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如《起信论》云:“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如《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如《唯识论》云:“二乘之人虽断人我执,证得人空,而不断法我执。”如《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楞伽经》云:
一、人我执:即是事障,未断尽一念无明,续诸生死,受分段生死;破一念无明是破我执。
二、法我执:即是理障,无始无明未破或破而未断尽者须受变易生死(八地以上)乃至分段生死(七地以下)。破无始无明是破法执。事障断尽,则破我执,落于空执。回小向大则破空执。理障断尽,则破尽法执。二障断已,即是究竟佛。
在佛教的修行目的来说,就是要破除我、法二执。彻底破了“我执”就开悟了,所谓破了本参,只有彻底破了“法执”才算透过重关出牢关[参阅143页《途中即家舍》一文关于禅宗三关]。当然我们末法众生要想达到彻底破除我、法二执是很稀有的。但是我们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样也能逐渐地破除我、法二执。
虽然我执和法执相差一个字,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想要了解其中的内容就需要深入的去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我执和法执的区别。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执和法执有何区别吧,希望通过下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执,就是执着认为有个“我”。
法执,有的修行人听闻佛法后,知道自己只是五蕴四大的和合,“我”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是组成“我”的这些四大五蕴应该是实有的吧(如果这些也是不存在的,那又怎么组成这个身体呢),所以仍然执着在“法”道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罗汉我法二执都断了,如果法执不断,是不可能证圣果的。
我执、法执任断一边,另一边就跟着内断了。我执断了,“我”都没有,就不可能再执着外面的“法”了。法执容断了,“法”都没有,那里还有“我”
《华严经》又说:“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这句经一语道破了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寂灭性”,寂灭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无我,无我就解脱。
解脱什么?解脱尘世间关于“我”一切的怨、恨、、痴;最后,空性抵挡了所有的悲伤与凄迷。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便没什么可执着的东西,便会很谦虚很谦卑。
但是,当我们拥有种种外在的光环时,我执就生起来了,就自我陶醉了。说到底,我执就是一切身心以外所滋生而来的虚无之物。
我执愈深,伤得愈深。破除我执,人间天地从无悲凉。
《唯识述记》中说:“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所以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
但凡是人,都有执着,都有牵挂。人生的诸多烦恼、痛苦都是来自我执。我执是我们凡夫流转生死和一切恶行的根源,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因为我执,我们耗费了自己的心智而不自觉,虚度了自己宝贵的年华而不自知,蹲在“我执”这座监狱里,浑然忘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囚徒。
试问:有几人认识到自己一生都在蹲监狱,一生都走不出这座心的监狱呢?那么,又有多少人被自己关押在牢笼里,隔着铁笼还浑然不知的讥笑嘲讽着笼外的人呢?
如两只邻而居的青蛙,一只住在深水池里,不轻易被人瞧见;另一只住在沟里,这沟里的水很少,并且旁边有一条马路。住在池里的那一只青蛙,警告他的朋友,并请他改变他的住所,和自己同住,自己的住处比较安全,也能轻易找到丰富的食物。但那一只青蛙拒绝了,他说搬离他已经习惯的地方,觉得很困难。然而,几天之后,一辆粗笨的货车经过那浅水沟,将他压死在轮下。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是很多成功者的幕后推手。但是“坚持”并不等于“固执”。固执是非理性的,而坚持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后才作出的决断。
当有人在人生奋斗的途中提出某些方面的警告,一定要学会理智地分析这些警告的真正含义。既不要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规劝而固执己见。
在心理学上,固执心理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此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易冲动和诡辩、缺乏幽默感等特点。
固执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固执可分为感觉性固执、记忆表象固执、情绪固执,这些心理现象可以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当别人破坏这种习惯时,就会使个体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固执。
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的心理时,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
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我执”,把苦的事情当成是上天赐予自己成长的福报和礼物,即使面对痛苦,也不会过于忧虑了。
要知道,在实际的生活中,让人晕头转向的,并不是复杂琐碎的工作,也并不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因为没有弄清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做。我们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不会感到那么累了。
我执破了,然后要破法执。何谓“法执”?就是不明白五蕴(色、受、想、行、识)之法,乃是因缘而生,而执着为实有。如果把一切法的执着没有了,就能圆融无碍,到无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到了我法双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真正的修道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境界,绝对不为自己打算,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思想,有大公无私、至正不偏的行为。
“法执”即我所执之法。凡夫误以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是实实在在的,以为这个身心世界是实有的。身内五根为“正报”,身外六尘、衣食住行等等为“依报”,这就是凡夫的法执。
外道所执的是妄想涅槃。二乘所执的是偏空涅槃。菩萨所执的是取证真如(以为真如可证)。所以说,二乘和菩萨虽然已经有所修证,但仍然是迷悟相对,还在生灭里。就是修到了第八地菩萨,已经证到平等真如,也还有执着,叫微细法执。这一切都是一个“执着”,这都是“法”,都因为“有所得”、“有所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有我、有法,永远不能解脱。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舍就是不能执着。所以择善固执是对初学人不得已用的手段,只限于初学;功夫往上提升,就要破执着。
破我执,得事一心不乱;破法执,得理一心不乱。执着的心是妄心、是无明;没有执着的心是真心、是本明。理与事之所以变成障碍,都在执着上;去了执着就没有障碍,去了执着你就得一心,去了执着你就清净、就平等。
如果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够体悟到《华严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今天修学,不能证果、不能开悟,就是因为心不平等,这是大问题!心为什么不平等?坚固的执着,我执、法执。
《楞严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然缘生缘灭都是虚妄,所以生即无生,灭也无灭,都无自性,所谓“法我”也是空的。
《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性,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可见彻证觉性,更无别法。这一阶段的功夫,实际上正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功夫,也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生清净心)功夫。继续精进修持,便会渐渐体会到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忘照而终日未曾离照的地步。《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西藏生死书》第八章第四小节指出,“我执”从一开始就是徒劳无功、注定要挫败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执著,是因为在生命深处,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
“地藏王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拯救诸苦,他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地藏王菩萨”修行的发心,完全破除了我执,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廉臣,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不执着于自我和自身利益,他们的品德像高山流水一样千古流传。
北宋名臣包拯,被后世认为是奎星转世,又称包青天。包拯曾出任端州知府,端州以产砚著名,端砚历来是文人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果断革除了诸前任利用“贡砚”的机会,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任满离去时“不持一砚归”。
包拯主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身体力行还教之于后代,他将《家训》镌刻于石碑,以昭示后代。包拯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不看重私利,破除了我执,铁面无私,刚直不阿。
《西藏生死书》中破除我执的论述,对我们当前的生活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应执着于所谓的“生活品质”,而是应该过最简单的生活,吃最简单的东西,一碗面条或几个包子,足以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而那些在物质方面追求享受的人,正是因为出于我执,害怕失去奢侈的生活,把那些身外之物,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当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时候,破除我执就变得容易。贤济华的《宇宙编年史——真理之书》中指出,宇宙是假合的,他们都仅存在于生命的感知中。物种生命的能量不同,拥有不同的外界能量感知范围,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都是假合的,我们人类更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执着于自我,用毕生精力来追求自身利益,就显得更加狭隘和缺乏智慧。真正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样才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一迷就是产生定位上的执着;一迷就是落入无明意识型态,你只要在缘起法里面,定位一个我、一个你、一个他;一个善、恶、是非,那么,所有的恩怨就会一直重复的出现,这个就叫做轮回,一迷就是轮回停不下来。为什么?不知道佛法是没有内跟外的,禅是无内外的,只要一定位,一起无明,那么,痛苦就会接踵而来。
佛说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无非是教人破执着。可是我们偏偏不听佛的教诲,要做佛的叛徒,总是执着一个“我”,我相不空,人相不空,众生相也不空,寿者相更不空,执着四相舍不得;对于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搞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2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过去”心已经过去了,你到什么地方去找这个心呢?“现在”根本不停,你说这个是“现在”,可是“现在”又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就是没有来,没有来讲它干什么?在《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几句经文,人人都会念,可是人人不记得。希望各位在这几句经文上下功夫,四相空了,三心了了,就是真正的修道人。
放下“我执”,不再痴迷于争名夺利,“尽人事,听天命”,把持此一种态度,往往会获得超乎想象的功效。接纳那些复杂的工作,接受那些不顺心和烦恼,并轻轻地梳理心情。接受现实的自己,向更好努力,但不苛求完美。对自己并不完美的外貌、有瑕疵的为人处世,以及并非尽善尽美的工作状态,都要努力赞赏。当一个人能够心安理得地承认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便会无比轻松。
一是执着身是我,执着能思惟、能想像,有思想见解的是我。即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相”,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我执”演变就是“烦恼障”。
一是法执,认为所有一切诸法也是真实存在。不知道一切诸法也是当体即空,于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被障碍住,就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众生因此两种执着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幻象。“惑、业、苦”是轮回的因果现象。两种障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
多生累劫的愚痴,让我们把整个生命和自我视为一体。它最大的胜利,就是诱使我们相信:它的最佳利益就是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的生存就是它的生存。然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六道,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金刚经》里说: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我们都不是圣者,难免犯下错误、造下恶业,如何清净业障?广修忏悔,并学会放过自己。
佛典上说:菩萨于修道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渐断之。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方法,只有通过戒、定、慧才能达到。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执,达到无我。执,则痛苦;执,则怨恨。一个人若想真正远离烦恼,就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那么自私,要学会先把自己放下,多替别人着想,这也就是所谓的打破我执。
如此徐徐渐进,在达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无我的状态,此时,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并不是完全做不到,只要你能真正看破、想开、悟透,最终就一定能修成正果。
而达到此种境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事实上,世间万物却皆为他所有;看似一无所得,事实上,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
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如来一代圣教,无非以无我破我而立论,我执意识越坚深,生死就越深,我执一旦净化,生死一齐休,即与涅槃相应。如《华严经》云:“诸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性。”一语道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寂灭性,寂灭性即空性,空性即无我,无我即解脱;众生强烈的我执,已经是根深蒂固,始终以我为中心,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故,有生死、有烦恼、有轮回。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吃素”不是清口禁欲,而是心怀慈悲。“合掌”不是双手合十,而是恭敬万物。“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无挂碍。“欢喜”不是颜面和乐,而是心境舒展。“清静”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布施”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欲。“信佛”不是求佛保佑,而是践行无我。
不要在烦恼里苦苦纠缠,人生是一场放过,是一场心胸的历练,更要学会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千年昨日同为尘,一丝一线不在心”,学会放手,让过去成为过去,成为轮回,还自己一片心灵的净土。阿弥陀佛!摘自 《末法时期如何如理如法修行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4-27 20:27 , Processed in 0.0345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