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9|回复: 2

正确的认识财富

[复制链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发表于 2022-11-28 18: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面纳僧和大家来谈谈财富:
一、财富由布施而来
财布施是财富的正因,其它什么努力工作、用心经营、贵人相助、机遇机会等等,都是助缘。如果想果报早一点来,现生就来,很快就来,那就要努力做好各种助缘。俗话说得好,黄金顺流漂来,也要趁早去捞。
积集福报资粮是一切成佛之道中不可或缺,修行人想要了解空性,想获得无上佛果,在福报资粮未圆满之前是无法办到。
福报的来源除了要闻、思、修,主要还是要靠发菩提心来获得。经典里说道:“不积资粮无悉地,犹如榨沙不出油。”
二、正确的认识财富
先从一故事来说起。
我们中国人,遇到家境困难,生活无着,或是生意不景气,就去求财神。
在印度,就是敬奉功德天——如供天仪轨所说的“南无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求功德天的恩赐财富。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有人家道衰落,就供养功德天,早晚都诚意地礼拜。一直供养到两年,居然得到了功德天的感应
那天,听见有人推门进来,一看正是功德天。
穷人急忙起来,以最虔敬而欢喜的心情去迎接。
功德天是一位最美丽的女郎,可是当她将坐下时,外面又有人推门。
穷人忙着去看时,这回来的,却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郎。
穷人阻止她进来,可是那位黑女郎,却一定要进来,同时说:“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们姊妹是从来不曾分离的。
你请她,即使不请我,我也非来不可。
姊姊来赐与财富,我是来销散财物的,你见过有积聚财物而不散失的吗?
这一故事说明了:世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得来是那样艰难!
可是结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学佛的,财富不可强求;如散失了,也不必过分的懊丧,因为这是迟早要散失的。
反而应该注意:财富应怎样得来,得来了应怎样处理,才不致让它无意义地消散了。
三、财富究竟属于谁
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
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
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一株草,这些(一般看作)自然而有的,都是大家共业所感的,不但是人,也还是畜生等所同感的。
如披拂的春风,和暖的日光,山石,土壤,这不都是共有的吗?
凡是共业所感的,不是一人的力量所能转移。
如大家的善业增上,就会进步而逐渐地清净庄严。
如恶业增上,就会衰退而成为贫瘠荒凉。
经过了人的功力(也还有前生业力的彼此不同),这些自然物,就有属此属彼的差别,所以说“现缘或别”。
如本是荒地,有人加以垦殖,土地转为肥沃,收成也多而又好;如林木,经人工采伐、运输,加以制造而成用具,这就不再是一切共有的了。
然以农业品来说,土地本不是个人的。要垦殖,需要农具,是工人制成的。
农具所用的铁,又是从矿山采取,经锻炼等而成。
此外,肥料、种子、水利,一切都与现缘的人功有关。
如究竟的推论起来,如佛法所常说的:一法从一切法成,一法助成一切法。所以一切现缘所有物,也都有共同的意义。
不过依功力——现缘的主要或旁助的不同,显出属此属彼的差别罢了!
如从当前的摄受说,那就是“摄取则别,受用或共”。
摄取,是有所摄属而成为某方所有的——是个人的,是一家的,某一社团的,某一国家的。
虽其中也有是多人所公有的,但主权有了摄属,便成为不共于他(别)的土地或财物了。
这种私有的摄属,由于自私的占有欲,知识的不充分,每每超出其应得的限量。
根据上面所说的宿因现缘来看,不一定是合理的。
甚至如古代的以人为奴隶,看作自己的财富而可以买卖(到现在,人类还以牛马等为自己所有,而自由地加以奴役或杀害)。
又如某国人发现一岛屿,就被看作该国所有,或者禁止别人移殖。又如侵略者以武力取得别国的领土或权益,也被看作合法。
不过,世间原是不太理想的,原是不离自我的私有观念的(无我就出世了)。
加上财富本身,含有“现缘或别”的成分,所以自然的会成为私有制。
这种摄取而属此属彼,不一定理想,但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必然地产生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而防范相互的侵占。
在时代的演变下——知识进步,道德进步,自会逐渐地走向合理。
如民生主义,进步到耕者有其田;都市土地,涨价归公等。
如知识更发达,道德更进步,现缘更密切(人类的关系更切),相信会逐渐到达“大同”境地,也就是更合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法则。
然而,世间永久是世间,摄属的私有性,也永久会存在的。
如真能完全超出私有的摄属关系,那只有净土了。
由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关系,尽管财富的摄属私有化,论到受用,还是可能共用的。
如农夫的庄稼,麻雀们要来分享他的果实。如栽植花木,不准人摘取,也得让人观赏。
即使围起来谢绝参观,花香阵阵,还是要随风而送到别人的鼻中。
你打开收音机,倾听优美的歌曲,不知你的邻人,也正在受用呢!房屋是你的,如偶然暴雨,路人来檐前避避雨,终该是可以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8 18: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战争时期,国家可以征用;空着的房屋,难民也可以临时住用。

如大家到了无衣无食,那末你所有的衣食,也就难于保持私有了!

众生是展转互助相成的;“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东西,虽不妨摄取而成私有,但受用却可能共同呢!

如约将来的果报说,那就是:“保藏不定属于自己;受用不再属于自己;施诸悲敬才真属于自己”。

这一判别,是应该分别解释的。

一、“保藏不定属于自己”:积聚的财物,变成不动产也好,存入银行也好,埋藏也好,不一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佛经说:五家所共——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孙。

水火两灾,可以毁坏辛苦得来的财物。

匪与恶王,可以强夺我们的财富。

不肖子孙,把父祖辛劳的积蓄,任情地挥霍。

现代的问题更多,战争破坏,币制贬值等,每有富翁在几天内什么都完了。

其实,大家不免一死,终归无常。

蓄积的一切资财,什么也带不去,还是你自己的吗?

积蓄些养老、防灾,本来不可说不对。

但有人愚蠢无比,富有的资财,不肯供给他的父母儿女,慈善事业更不必说,连自己也舍不得用,真不知财富是做什么的!

传说:有一老人,积蓄的黄金,埋在屋外的墙脚边。

每天吃饱了,便到墙边去看看,满意地欣赏他的黄金。

这样日子久了,难免被人识破,暗暗地把藏金拿走了。

第二天,老人又去欣赏他的积蓄时,发觉黄金已被盗掘了。

这可伤透了他的心,嚎啕痛哭,哭得邻舍都惊动了。他诉说黄金被窃后,有人问他:“黄金埋藏多久了?

要使用它没有?”

他说:“埋藏已十年多了。

并没有动用过,因为每年收入丰余,不需要用它。”于是有人向他提议:“这好办,好在黄金是埋藏而不需用的。

那可以包几块土砖,照旧埋在那里,当它是黄金,每天不照样可以去看看,可以满意地欣赏它吗?”

这故事说明了,某些无谓的保藏,只是满足他的私有欲而已,并无实用,而结果终究是散失了!

二、“享受不再属于自己”:有以为自己的财物,自己有权支配享受,所以纵情地浪费,他是怎样的富有呀!

不知道,这么一来,再贫穷也没有了。

如有一千斤谷子,收藏起来,日子久了,谷子不是变质而不能再吃,便是为鼠雀等逐渐消耗光。

专于保藏而不用的也如此,所以上面说:“保藏不定属于自己”。

但此千斤谷子,如把它一起煮饭吃了,虽然并不损失,可是吃完以后,什么也就没有了。财富专为自己所享受,恰好如此,所以说:“享受不再属于自己”。

过去的福报,享受完了,未来的福业,什么也没有,这不是最大的贫穷吗?

三、“施诸悲敬乃真属于自己”: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了就此没有,那末就得把现有的财富,分一分来作福修德,为将来受福种子。

譬如一千斤谷,拿一部分去下在田里,加上肥料功力,就会有十倍百倍的更多收入。

这样,如分一分财富去布施,让大家受用,为佛教文化慈善而使用,便是努力于福报的再生产。

布施,似乎是损失(如种谷腐烂),而实能引发未来丰满的福报(如收成更多)。老子说:“既以与人己愈有”,可借以说明布施得福的道理。

谷子下种时,当然希望丰收,把它播下好田地,不能撒在沙石上。布施作福也如此,有两种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

一、悲田:把财富分一分去抚恤孤寡,施舍医药,救济灾难等。

这些社会福利、救济事业,便是种福于悲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同情怜悯的对象。

二、敬田:为儿女的孝养父母,做佛弟子的敬奉三宝等,这都是种福在敬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凡是种福于悲敬二田,现生或将来,一定会得良好的福报。

布施时引起“施福业”,随逐行人,从今生到来生,成为水不能淹,火不能烧,盗匪恶王所不能夺的自己的财富,所以说:“施诸悲敬乃真属于自己”。 

  四、财富是好是坏

毒蛇与福德资粮:财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再以故事来说明。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的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

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

走到中途——水沟旁的时候,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

他们就走过去了。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工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看。

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却是一坛黄金。

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得到了黄金怎么办呢?

取一块去金铺里兑换。

金铺里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地去报告了官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4

主题

382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4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8 18: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会儿,便把父子俩捉了去。再到家里去搜索,收藏的黄金一起查了出来。审问明白,就判定了盗取国王财物的罪名。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

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

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对儿子说:“阿难!

毒蛇!”

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现在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

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希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

王听了,要父子两人回去,问他们这两句话的由来,他们于是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

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金钱是万恶的,它使人堕落、作恶、丧失生命。

多少人为金钱而牺牲;世上多少罪恶,多少苦难,不是从金钱而来吗?

这是近于小乘的见解。

从另一面说,如把财富应用得当,是大有利益的。

佛法要我们修福修慧,如把财富来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资粮。

什么叫资粮?如旅行时,非预备旅行资具、粮食、舟车等不可。我们如发心学佛,也非有资粮不可,否则是不会成就的。

如以财富布施作福,便是修集福德,为成佛的资粮。

那末应用财富而得当,不是最有意义的吗?

所以佛法对于财富,决非一味地厌恶它,看作毒蛇那样。

财富是毒蛇,同时也就是资粮,问题在你怎样处理它! 

五、正确使用财富

一般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心态;做生意一本万利,想当然是为了使个人生活有保障,乃至为子孙万代留下吃喝不完的余荫。

但是,时代已经改变,观念已经不同。

现代的大企业家,不应著眼于自利,而是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社会人类谋福利,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完成事业为目的,造福人群为理想,就没有贪心的成分在其中。

至于普通人的智能体能,虽然不足以为社会大众提出多少贡献,但至少也该负担起个人的生活开销,进一步维持家庭的成员和公司的员工,这是互助,也是为了各取所需。

因此,人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所能,不论是资金的、智慧的或劳力的。身为佛教徒,更不应有做生意是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的想法。

因为社会是群体的因缘所成,我们参与社会做任何事,就跟其他人发生关系,产生互动互惠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

《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

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这略有两大原则:第一、奢俭适中: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入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见困难。

这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一样的要量入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

第二、蓄用兼顾:由正业得来的财物,佛指示我们一个使用的方法,是几方面都顾到的适当计划。

这就是将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一、资用:把一分财物,用作经常的生活费用,包括儿女教育费等。

在财力可能时,每人应有适当的生活水准,不可奢侈,却要足够。

二、积蓄:人事无常,我们有时会生病,将来还会老,平时也总有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应保存一分,作临时支出,以及养老等费。

积存,虽是少少的数目,也是极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临时的困窘求人,也可养成不浪费的习惯。

近代的奖励储蓄,用意也与此一样。

三、经营:无论从事哪一职业,都应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为事业费。

多辟田园也好,增设工厂也好,增加资本也好,充实学力及工作技能也好。

这样才会增加收入,使财富增长累积起来。

四、作福:人不能专为自己,专为现世,应顾到社会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

所以对社会公益——文化、慈济事业,三宝法益——供养、护持,都要分一分收入来作福。

这不但是自己积福德,也是为人群谋幸福。

像这样四方面顾到的经济支出预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财富处理法。

六、布施的功德利益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

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

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

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

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

三是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

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

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

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

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七、无间断的布施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从前一位年轻人到寺院,见到禅师大发苦水:“我也做过放生、印经和参加法会,为什么生活还是不顺呢?”

禅师从口袋拿出一百元递给年轻人,说道:“麻烦你用着一百元,帮我完成禅院的建设。”

年轻人惊讶的反问道:“这一百元怎么够建禅院啊?”

禅师说道:“那你的几次发心,怎么能消除你累世的罪业呢?”

年轻人会意一笑,告别禅师。

衲僧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财源广进、福慧增长。阿弥陀佛!:摘录:因果报应故事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地藏莲社

GMT+8, 2024-5-2 06:55 , Processed in 0.0441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